财新传媒

王丰:为什么放开二胎迫在眉睫?

财新记者 林韵诗 常红晓 08月17日

12年后,中国人口在达到近14亿人的峰值后将快速下降;中国生育率已经很低,人口负增长是未来的最大挑战;决策者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尽快放开二胎,还生育权于个人和家庭

贺铿:限购、限贷非房地产调控治本之策

财新记者 王莉 实习记者 唐澍 08月13日

长远而言调控房价还是要回到税收的办法上,如存量房交税,实行先征后返,以此将大量空置房推向市场

顾宝昌:人口老化是全局性风险

财新记者 林韵诗 常红晓 08月10日

人口既有规模问题,也有结构问题。当前特别要关注人口结构老化问题。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的挑战,比既有认知要严重得多;放开生育控制是必然之策

信孚教育董事长信力建:政府造成公办和民办校不平等

财新实习记者 陈若菲 记者 王婧 08月08日

  政府既办公立学校,又是公办和民办学校竞争的仲裁者,公办学校先招生,招完再轮到民办学校,自然造成不公平

范必:有必要启动新一轮电改

财新记者 蒲俊 08月07日

新一轮电改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这一改革尤为迫切

刘守英:改革城市化模式

记者 叶伟强 07月25日

突破二元体制,允许农民参与城市建设;改革土地制度,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让集体土地在符合规划下参与城市化进程

台湾中医公会理事长:洗肾率高不该怪罪于中医

特派台北记者 唐家婕 07月06日

十年前的案例纯属个案,要探讨台湾人洗肾率高,不能一味将过错怪至中医药

中欧商学院葛俊:提高捐助比例对高校的意义

实习记者 李鑫 06月29日

葛俊认为,对教育捐赠要有新认识,通过教育捐助,可让企业、社会第三方力量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倒逼学校配置好教育资源

土地问题专家黄小虎:政府垄断卖地怎么改

记者 林韵诗 常红晓 06月11日

下一步改革,必须对政府经营土地制度有所触动,但改革要分步实施,以下措施可考虑渐次推出

社科院研究员冯兴元:走向“天下模式”

记者 岳振 06月07日

遵循普适原则下的“天下模式”,政府需要继续推进经济自由,更加平衡地强调经济效率原则与社会公平原则

阎云翔:“无公德个人”缘何产生

特约作者 辛智慧 06月05日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阎云翔认为,过度功利的个人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使得很多年轻人忽视了尊重他人同等权利的义务;私人生活的充分自由与公共生活的严格限制,最终会导致“无公德个人”的出现

牛津历史教授艾什:改革如何赢得人民支持

记者 杨哲宇 龙周园 05月21日

对苏联、东欧剧变深有研究的提莫西·伽腾·艾什说,关键是要有勇气改革,制定恰当的改革方案,向前走

美国知识产权律师:中美商业间谍案为何频发?

特派华盛顿记者 章涛 05月07日

由于经济和就业环境紧缩,人们会做出一些绝望的事情,更有可能去窃取商业机密;相对而言,新兴国家更容易参与这类窃取商业机密行为

北师大教授王振耀:社会组织立法必须透明

记者 蓝方 04月19日

中国放宽社会组织准入,降低登记门槛,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突破,亟待公开透明的立法予以确认;社会组织的基本功能是提供多样性的社会服务,相关规制和限制应遵从国际标准

环保工作者马军:盯住大企业,盯住政府

记者 崔筝 04月17日

盯住大企业环境行为,有杠杆撬动效应,因为中小企业通常是它们产业链上的一环。政府环境信息公开非常重要,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先决条件

精彩对话
范剑平: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型
财新记者 李雨谦

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刚刚开始,还不能说已到了“新常态”,不能把减速当作“新常态”;预计2011年到2020年,10年的平均增速会落到7

郁亮:万科在白银时代怎么活
财新记者 李雪娜

遍地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再,白银时代竞争更为激烈,个位数的增长速度将成为常态

杨森制药:希望中国药物审批能更有效率
财新记者 薛健聪 实习记者 余翔

希望中国政府可以增加人员和提高专业水平,使药物审查的过程更加有效率

德国大使:中国加强法治越快越好
财新记者 陈沁

加强法治既是经济的基础,也是建立信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