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特色 > 财新周末 > 人文 > 正文

庶民的狂欢与中产阶级的革命小径

李多钰
2009年02月20日 21:48
因为发展,一个印度的茶水男孩比一个美国革命路上陷入发展困境的中产阶级女性幸福多了,其实今年北美电影颁奖季真正的观后感就是这么一句



  大概是在呼应那一种潮流——山寨正在觉醒,而中产阶级已是穷途末路,今年北美电影颁奖季里的几部获奖热门文艺片虽然各有各的夺金绝招,却大多悲情绝望,惟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大团圆收场,片尾还要来一场印度人拿手的山寨歌舞把庶民的狂欢气氛推向高潮。
  细思之下,今年北美电影颁奖季里弥漫的绝望情绪还真不完全是偶然;而《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以印度这一片热土为背景,迸发的彻底狂欢精神也若有所指。

《革命之路》:中产阶级的革命小径
  貌似与众不同的威勒夫妇住进了一座位于革命路上的理想房子,介绍人吉温斯太太曾经认为他们是这座房子最理想的主人。他们和两个孩子生活在这里,一切都看似很理想。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慢慢了解到,女主人爱普莉需要的并不是一座理想的房子,而是一个自己可以参与的未来。她热情地谋划全家搬到巴黎去,她工作,她的丈夫弗兰克在家做他想做的事情。弗兰克也一度为之心动。这样一个小小的梦想即使实现不了又能怎样?但是故事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革命路上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的小小内心革命,最终悲情收场。
  《革命之路》虽然大热金球奖,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主题。女权主义者大概愿意把它看成女性困境的教科书,其实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可以从中看出普遍的生存困境。这个困境套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描述就是: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这三个层次的基本需求之后,生活的基本需求便不再有激励作用,他们开始渴望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两种高级需求。自我实现无望,再美满的生活也形同监狱。套用一句文艺腔:假如未来像现在一样一览无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革命路的生活模式曾经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生活方式。郊区、别墅、草地、儿女、狗、车子。虽然每一家的房子造型不同,生活道具却大同小异。我有一次在上海一片跨国公司驻华高管的别墅区闲逛,看到每一家都有一个车库,车库里除了型号不同的车外,还悬挂或堆放着基本相同的孩子的玩具,滑板车、自行车等等。我能想象他们大同小异的家庭生活。与那些还在生存需求上奔波的阶层相比,中产阶级看似样样得到了满足,恰恰最缺乏满足感。基本的生活需求已经无法激励他们,高级的需求又无法实现突破。最糟糕的是,他们一般受到严格的高级教育,代表社会中最普遍的教化和秩序标准。所以,革命路上的生活虽然痛苦不堪,生活在这条路上的人们也常常嚷嚷着要革命,但是那革命最多也就是一点内心的小挣扎与小变态罢了。那些尚未过上这样生活的人,恐怕还在努力地向往着这条路上的风光呢。
  中产阶级的生活困境是美国电影人偏爱的题材。《革命之路》的导演萨姆•门德斯在九年前拍过一部《美国丽人》,狂扫72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五项大奖。《美国丽人》说的是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凯文•斯派西的表演令人信服。基于此,虽然萨姆•门德斯的现任太太凯特•温斯莱特对《革命之路》一片谋划多年,并且再度携手《泰坦尼克号》的老搭档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搭档演出威勒夫妇,虽然温斯莱特的表演绝不逊色于凯文•斯派西,但是她无法靠这部电影斩获奥斯卡是必然的。奥斯卡甚至连让温斯莱特凭这部影片获得提名都不考虑。
  尽管奥斯卡并没有青睐《革命之路》,《革命之路》却有当下时代特色的悲情代言色彩。如果换一个眼光看待这部电影,我们甚至可以来探讨一下,革命路的生活方式与次级贷款的关系。革命路本已经是一条并不幸福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竟然在21世纪的美国大地上向本无力负担这种生活的阶层铺开去。美国社会的经济崩溃由此展开。不仅如此,这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样板还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榜样。这次经济危机是否会改变国际社会上蔚为壮观的经济拉动式生存格局?真正的生活革命能否展开?恐怕不能这么乐观。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