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特色 > 财新周末 > 体坛 > 正文

“奥运人家”的烦恼

2008年08月07日 09:53 来源于 caijing
客人选择我这里,是看中了小院的宁静。现在这么多人来,对客人是一种不尊重

  8月6日中午,金丝居的女主人王志喜稍微喘过一口气。她回到书房整理了一下名片盒里的名片,差不多有一百张了,都是最近这三五天收到的。
  这意味着,短短几天,来这个小院采访的媒体已经超过了100家。
  不仅王志喜和丈夫荆继昌疲于应付,连目前住在这里的两位台湾客人,也在这天上午配合了不下十家媒体的采访。
  金丝居是后海地区一处很有名的四合院,即使在之前也是如此。已经退休在家的荆继昌夫妇,平时也接待一些渴望体会地道北京生活的外国游客住宿。
  今年4月,北京市旅游局开始招募“奥运人家”,条件是具备基本的外事接待条件,可以在奥运期间接待游客的住宿、参观,向世界展示北京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风貌。据说有数万户报名,最终选出了598户 。由于荆继昌家完全符合条件,所以顺利当选。
  在他们所在的大金丝胡同,除了金丝居,33号的四合院也成为“奥运人家”。旁边的南官房胡同,也确定了两户。
  不过,胡同里的“奥运人家”终究还是少数,更多的“奥运人家”被安排在“鸟巢”附近。我采访过亚运村地区的周洪涛老人,他曾是原外经贸部派驻到非洲和拉美的外事人员,现在退休了,家里又有足够大的空闲住宅,于是被确定为“奥运人家”。
  周洪涛老人说,自己家里有20套以上的刀叉,接待一个大团午餐都没问题。他尤其盼望自己工作过的国家,会有客人来参观,这样彼此都会备感亲切。
  有媒体评论说,北京向外国游客敞开普通居民,体现了一种自信。事实上,住进“奥运人家”的终究是少数(据说还需要旅游部门审批),平素常住北京的境外人士,许多也喜欢住在老北京的民居里,数量未必比“奥运人家”的房客少。
  不过北京借助奥运机会主动展示更平民的一面,终究是一种进步吧。
  7月31日,德国夫妇皮特和西蒙娜成为金丝居的第一批奥运房客,也是整个北京的第一批“奥运人家”客人。因此,金丝居自然而然地成为可媒体关注的焦点,每天踏破门槛的记者让荆继昌夫妇左右为难——不接待不好,接待又实在辛苦。
  前两天,天已经黑了,有人敲门——“开门,我们是Y视的记者,要来采访。”
  荆明说:“你们是哪儿的也不行啊,我们要休息。”
  所以,8月6日这天,王志喜很不开心。
  “。”她解释说。
  荆继昌对记者们说,6日是最后一次“发布会”,以后就不接待采访了。但这个想法,恐怕很难实现。■(版权作品 谢绝转载)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