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特色 > 财新周末 > 人文 > 正文

30年,让我歌唱常识中的生活

□李多钰/文
2008年05月23日 19:18
八十年代,不是某些人的荣耀或屈辱,而是所有人的生活



1.“六八式”的生活实验
  “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得到的屈辱与荣耀、得意与失意,大抵相当。”
  张立宪在他的新书《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的“打架”一章中这么说。
  “我越来越看重生活细节的可贵,以及打捞和留存这些细节的必要性。”
  他在后记里如此总结。
  说是新书,其实是升级版,第一版的书名是《记忆碎片》。记忆碎片,属于个人的旧情怀,在还没有失去记忆之前,收拾起来,让自己可以时时温习一下过去的生活。
  但是《记忆碎片》出版后,却引发了一拨又一拨的感同身受,乃至图书断货后,仍有人不断追寻。想来那些属于个人的记忆碎片,竟然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碎片。这记忆碎片,比起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中,过往精英们所怀念的风云八十年代,别有一种亲切的质感。这种质感,才是八十年代的真实生活底色。
  。
  这样的生活,在王朔当时同步书写的文本中被敏锐地捕捉;在叶星拍摄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被传神地再现。这样的生活,已经是北京乃至中国所有经历过八十年代的人的精神足迹。对于“六八式”(特指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成长的人)们来说,从极权的统一生活色调中走出,个人自由生活的每一步也便是民主试探的每一步。
  特殊的时代遭遇使然,“六八式”的生活犹如一场实验。某位伟人说,“摸着石头过河”。“六八式”的生活里总是树着一块又一块的石头坐标。从内部资料片到打口带到网络下载,从分配到双轨到不分配,从宿舍到分房到不分房……但是已经抛下河了,摸得着石头要过,摸不着石头也要过,实验也不过就是一个说法,石头也不过就是一种心理安慰,目的是要你不那么痛苦地接受从豢养到野生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实际上,是我们本该拥有的生活。只不过,有些人在得到这个允许时,已经过于衰老,或者过于体制化,乃至失去了自由生活的能力。“六八式”的幸福在于,实验开始的时候,正是他们生命最飞扬的年代。
  
2.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所谓八十年代,便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人们纪念三十周年,多数是在纪念这第一个十年。
  这第一个十年的美,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美。在一片家法森严中,突然走进大观园,年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可以用诗歌与美酒安排生活。这样的乌托邦,最终被抄检大观园的残酷现实打断——宝玉并不是生活的主宰,理想派、文艺派、体制派、实干派……那些个性十足的妹妹们纷纷被发配往遥远的现实中。
  大观园的美妙生活,用体制之眼看过去,不过一片乌烟瘴气。所以大观园终于要回到体制之中。自九十年代以降,政治的体制并没有完善,消费的体制已经确立。大观园重新开张,美酒与诗歌都用金钱称量。你歌唱,用钱柜麦克风过滤的声音,在1000元的包厢中歌唱;你喝酒,在人均消费250元的高档餐厅,享受提成15%的服务质量。
  这三十年的另外两个十年,值得我们纪念的生活并不多。体制已经确立,个人的生活已经很难触及这个时代的根本。老六(张立宪)说,你的青春在哪个时代,哪个时代就是最好的。但是老六同时也说,八十年代,“六八式”的青春期,恰恰是这个国家的青春期。比起“七九式”、“八零式”,“六八式”仍然更为幸运,他们遭遇过更完整的现实。
  一个人年老的时候,不能靠数钱度日。生活、爱、自由,是一个时代的幸福之源。这样的常识,直到现在,我们还无法完全领会。“感谢政府,相信人民”,这样的句式,在最近的汶川地震中仍然是受灾群众的常用句式。每当听到这样的句式,我总是有号啕大哭的冲动。悲伤吧!你们自由的悲伤吧,不要在悲伤前面,顾忌地探望别人的感受。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