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特色 > 财新周末 > 人文 > 正文

我的20年旅游生活

李悦/文
2008年03月05日 15:14
回想自己20多年的旅游生活的变化,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

回想自己20多年的旅游生活的变化,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30年,相信每个家庭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家也一样。我打算说说我经历过的在旅游方面发生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之前,除了少数特权阶层外,普通北京人的旅游生活基本就是在城里逛逛北海公园。因为路程较远,二环以内的北京人甚至连颐和园、香山都很少去。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去八达岭长城春游,路上单程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
  8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市民的旅游逐渐从逛二环内的公园,向单位组织的京城周边游和外省市游发展。一些有钱的单位开始组织职工到北京周围风景名胜和附近大中城市旅游、开会。这种旅游都是工作人员自己组织,提前安排、探路,并不像后来基本都依靠旅行社。那时候,相机还没有普及,我没有留下什么照片记录,只有靠日记记录下了自己的感受。
  我父母都是教师,他们的学校基本每个暑假都会组织职工去旅游,地点大约是北京周边的密云水库、长城、黑龙潭等,更远就是北戴河、上海、泰山、黄山,还没有现在耳熟能详的九寨沟、三亚等地。当时的出行工具在京郊就是单位包车,到外地基本是乘火车,住处常常是当地的一些关系单位的招待所、学校宿舍,有的甚至是在学校里面用桌子、椅子拼成的“床”,费用也还是比较低的。
  1986年夏天,学校组织各班的优秀干部去烟台旅游,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这是我第一次不跟着家人旅游。当时,学校每人收了105元费用。当时还没有京津塘高速公路,我们从北京乘五六个小时汽车到天津塘沽的新港,再从那里坐一夜的船到烟台。我们往返坐的是五等舱, 一百多人挤在一间大屋子里,空气非常差。回来的时候,我们买不到票,只能乘坐五等散席,没有固定的床位,哪里有空地就临时搭一张行军床。我们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对远途旅行兴奋不已,也就没觉得多么苦。比较麻烦的倒是晕船。虽然渤海湾里面的风浪并不大,但是,霉运却被我们赶上了。去时,天气非常好,我们还在第二天早晨赶着看日出,回来的时候却赶上7-8级风,船晃得人走路都走不稳,那些加在过道上的床也经常跟着船体的晃动而移动。我们大都吐得一塌糊涂。最可怜的是带队老师,自己已经晕得七荤八素了,还要照顾学生,安慰那些晕得厉害的学生。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有不少老师比我们也大不了几岁,可是,在学生的心中就已经是“主心骨”了,可见人都是在责任下长大的。有意思的是,开学后,学校还退给了我们每个人二三十块钱,说是因为原来的预算是按照坐三等舱设计的。
  那次旅游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还有坐敞篷大解放车。我们的烟台游包括游览周边的蓬莱和威海。大家都站在没有任何遮挡的车箱里,一路唱着歌,高谈阔论,颠簸着从烟台到蓬莱,再从蓬莱回到烟台,很有点电影《青春万岁》里面的感觉。那时也没有高速公路,回来后,大家全部满身是土了。蓬莱仙境的景色是怎么样,我已经记不得了,但大家在敞篷车上的欢歌笑语我至今记得。
  那时,人们出游的频率比现在低得多,大家能出去看看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享受,所以,对吃住行也没有现在这么挑剔,尤其是像我们那时还处在学生时期,身体好,外加上满腔的热情和抱负,对物质条件的艰苦与否并不十分放在眼里。到了90年代以后,这种单位旅游的组织基本就依靠旅行社了,好处是单位的工作人员比较省事,但旅行的行程安排却无趣得多了,尤其是被导游安排了大量强行购物的环节,我就对参加由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完全丧失了兴趣。那时,我已经成年了,又结识了不少的同学、朋友,所以,我的旅游生活从1993年左右就进入了自助游时代,一直延续到2001年我自己买车才结束。在这大约10年中,我去了国内的不少地方,像上海、江浙一代、湖南、广东、海南、东北、山东、福建等地,尤其是北京周边郊区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旅游从此变成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每年都要出去几次。在此期间的交通工具也是最多种多样的,包括了火车、飞机、自驾车(租车)、乘大巴等等,几乎是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用了个遍。大家也都拥有了自己的照相机,这段时间的旅行,也都留下了照片。
  最美丽的还是湖南张家界。我是1994年去的,那时,张家界刚刚开放不久。去之前还犹豫了好长时间,听说那里抢劫非常严重。但是,我还是被美丽景色深深诱惑了,跟两个朋友一起奔赴湖南。有意思的是,因为暑假期间火车票不好买,我们买了北京到长沙的软卧火车票,但到了车上,列车员一一核查身份,不够级别的人必须离开软卧车厢。我们三个人除了一个记者被允许留下外,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则被清出去了。那个记者也不得不跟我们一同转到了硬卧车厢。其实我也无所谓,还省钱了呢!等我们到了张家界,这种不快就被美景完全冲洗干净了。张家界实在是太美了!那时,游人非常少,因为交通没有现在方便。满山遍野几乎见不到游人,只有自己置身在青山绿水之间,确实有人间仙境的感觉。而且,当地政府为了保障旅游的发展,刚刚大力整顿了治安,加派了大量便衣警察巡逻;所以,原来听说的抢劫的事件已经很少发生了。我在张家界玩了七八天,每天大约要走几十里山路。最美丽的景色往往藏在崇山峻岭之间。在这里,我深刻体会了“无线风光在险峰”的意境。张家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有在河上漂流,具体是哪条河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印象却很深刻。漂流的距离非常长-----20公里,这段漂流中有急流,有险滩,。河夹在两座高山之间,水流急的时候很有点《狂野之河》的感觉,水流缓的时候又波平如境,还有渔人在水上放养鱼鹰捕鱼,感觉极为闲适。
  2001年,我买了汽车,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我的旅游生活。虽然此前几年里,我跟朋友们每年都租车出游,但频率和感觉是有天壤之别的。我的自驾车旅游生活就此开始了。当你开着自己的车,随时都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你发现自己的心灵也变得更加自由。记得有个朋友大约也是2001年前后买的车,有一次,他下了班晚上,已经8点多了,突然想去吹海风,就自己开着车直奔北戴河,半夜12点到的,在海边休息了两个小时,凌晨又开着车往回赶。可见,汽车使我们的生活半径扩大了很多倍。
  我有一个爱好,就是有空的时候,晚上10点钟以后开着车在北京的街道上穿梭,我管这叫“游车河”。车里开着自己喜欢的音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享受孤独,有种能深入骨髓的感觉。当然,从2001年至今的旅游并不完全是自驾车旅游,但自驾车至少占了大半。我跟老公、家人和朋友一起自己开车去了青岛、平遥古城、内蒙古大草原、塘沽海边、大连、长白山等,北京周边就更不用说了。更远的地方还是以乘坐飞机为主,乘火车的次数已经大大减少了,基本都被自驾车取代了。大家也都拥有了数码相机,照片也经常传到上供朋友们分享。
  这几年中去过的地方中最具震撼力的是内蒙古大草原了。当你开车行驶在草原上,偶尔才碰到对面来车,而且大部分是拉羊的车;道路或笔直或蜿蜒,一眼能看出去十几公里,在上坡的时候,那种感觉就像一直能开到天上。在草原上开车随时都能发现美景,我们就及时停车去享受美景和“谋杀”胶卷;如果不是自驾车,估计大部分美景都无福消受了。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我在2005年再一次乘船。那是“十一长假”去长白山旅游。我们是自己开车去的,从北京出发到塘沽,人和车一起坐船,去大连。我们买的三等舱,虽然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每个舱房里面已经有了洗脸池。我再也找不到20年前坐船的感觉,船上也再不卖五等散席的票了。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的水上交通条件是大大提高了。
  2006年再一次坐软卧火车去旅游也让我感触良多。北京到上海的夕发朝至的火车大部分已经都变成了软卧车厢。此前,我从北京去上海出差也曾经乘坐软卧列车,但因为出差的心情不同,并没有产生太大的感触。但是,2006年我再次从北京去江南旅游,这次坐软卧车的感觉是非常深刻的。就像前文中提到的,我们曾经在1994年被轰出软卧车厢,有钱也没用。事隔12年,当我希望买硬卧车票去上海的时候,我发现根本买不到,因为车次少,软卧票倒是根本不用提前买,想什么时候出发,直接到火车站买票就走。上了火车,列车员的服装像空姐一样漂亮,当然很多列车员也像空姐一样漂亮,登车的时候还向我们行礼致意,上车后送水送餐。车厢里的被单、床单也像宾馆一样雪白干净;尤其是卫生间,非常干净,还提供卫生纸。这些让我对火车的印象大大改观。
  回想自己20多年的旅游生活的变化,确实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我们的生活确实是大大改善了,我们的旅行已经从出去看看转变为更加注重文化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旅游的品质和心灵的感受;去的地方已越来越多也经越来越远,甚至飞到达地球的另一端。我想,这些应该都是改革开放30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满足吧。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