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巴黎协定》五周年 前景未明

《巴黎协定》获通过三周年 前景难言乐观《巴黎协定》五周年 前景未明
时间:2015年12月12日

2015年12月12日,经过艰难磋商与谈判,195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摄氏度以内,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目前,《巴黎协定》第六条“市场机制”规则尚未达成实质决定,中国和欧盟已提出新的自主国家贡献(NDC)目标,而美国已正式退出《巴黎协定》,最早或于2021年2月重新加入。

本期责任编辑:孙茜 张翔宇 吴秋晗

纪念理由

  《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它们共同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指引。

最新进展

  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

  2020年11月4日,美国总统大选投票日第二天,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退出的缔约国。

  不过,美国当选总统拜登曾在竞选时多次承诺,2021年1月20日总统交接首日即会宣布重新回归《巴黎协定》,而根据协定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美国正式交存“加入”(Accession)的文书后,第30日后即刻生效,也就是最早在2021年2月19日,美国就有可能再次成为《巴黎协定》的缔约方。

  为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拜登提出的目标是,美国将在2050年之前实现100%清洁能源经济,达成净零排放。这包括建立一套执行体系设立第一个任期的阶段性目标,大力投资清洁能源和气候的研究与创新,快速部署清洁能源创新成果,尤其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详情】

  中国承诺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此次提出的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也仅比最早完成工业化的欧洲晚了十年。2019年12月11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洲绿色协议》,提出欧洲争取到2030年将碳排放在相对于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50%—55%,在2050年前建成全球首个碳中和的大洲。【详情】

  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所有国家都应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提出更高的自主国家贡献(NDC)目标。但由于新冠疫情影响,COP26已延期至2021年举办。随着中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体分别提出最新目标,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碳排放将受到更严格的气候承诺约束。【详情】

  马德里气候大会无果而终

  欧洲中部时间2019年12月15日下午1点55分,原定于12月13日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COP25)在“拖堂”时间打破纪录后,终于在西班牙马德里落下帷幕。2018年各国在波兰卡托维茨通过了《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 COP25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完成《巴黎协定》规则手册遗留部分的谈判,对协定第六条“市场机制”的规则展开讨论,并为格拉斯哥气候大会(COP26)上各国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打下基础。

  但漫长的磋商没能带来突破性成果。各缔约国最终未能就有关《巴黎协定》“第六条”规则达成实质决定,该议题将留至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继续审议。此外各缔约方在增强减排雄心、资金等关键问题上仍缺乏共识。

  《巴黎协定》第六条“市场机制”规则的难产是这届大会力度疲软的最主要表现。这一条款允许各国通过碳市场等市场机制,部分实现国内减缓目标。第六条主要包含三项机制,其中两个为市场机制,即条款6.2和条款6.4:前者允许国家之间进行减排成果的国际转让;后者则意在建立一个由联合国机构监督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以取代此前《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详情】

  2018卡托维兹气候大会

  2018年12月2日,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卡托维兹开幕。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将在波兰举行为期两周的会议,旨在敲定一项重要协议——将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制定的减排愿景变为现实;另一个关键目标是迅速采取行动,因为按照目前的承诺,地球将走上升温3摄氏度的灾难性道路。

  2018年12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最新报告称,仅仅通过减少空气污染,到2050年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可以每年挽救全球约100万人的生命。相关专家的最新估算也表明,气候行动带来的健康收益价值约为全球减排政策成本的2倍,而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收益-成本比率甚至更高。

  WHO称,暴露于空气污染每年造成全球700万人死亡,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15个国家中,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大约耗费了他们超过4%的GDP。而实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行动将花费1%左右的全球GDP。

  而减少碳排放的途径有一些已知的、可量化的好处。报告举例称,如果中国履行其碳减排国家自主贡献(NDC)承诺,带来的健康效益将抵消18%-62%的成本。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NDC承诺的总体效应,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温升保持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在中国,更大幅度的减排预计将带来进一步的健康效益,而承诺实现这一目标的净收益将比减排成本高出3倍至9倍。

  就中国减排目标问题,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11月时表示,“中国已提前3年落实《巴黎协定》部分承诺,将在2020年百分之百兑现承诺。”截至2017年底,中国碳强度已下降46%,提前3年实现了40%至45%的上限目标;森林蓄积量已增加21亿立方米,超额完成2020年目标;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3.8%,距离所承诺的2020年达到15%还有一定距离,但2020年这个目标“肯定能完成”。【详情】

  12月8日,卡托维兹气候大会与会代表,围绕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8年10月8日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摄氏度特别报告》,应持“欢迎”还是“注意”的态度,展开了一场两个半小时的激烈辩论。

  在该报告被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时,美国、俄罗斯、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组成的“石油同盟”拒绝了“欢迎”这项研究的动议,其中沙特阿拉伯的反应最为激烈。相反,他们表示,对报告应该只需“注意”。这将使各国政府更容易忽视该报告。由于未达成一致意见,这项动议尚未获得通过。

  科学家们担心,美国总统特朗普将从被动退出气候谈判,转变为加入一个否认气候变化的联盟,并对气候谈判产生破坏。【详情】

《巴黎协定》签订过程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诞生,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真正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则进一步给发达国家设定了强制性减排目标。

  2009年12月,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旨在寻求达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新的减排协议,然而由于各国分歧太大,并没有达成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缔约方会议第21次大会在巴黎闭幕,全球195个缔约方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巴黎协定》,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

  在《巴黎协定》中,各方同意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努力把温度升幅限定在1.5摄氏度内。

  2017年6月1日,特朗普明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尽管国际社会已经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但还是引发了世界对《巴黎协定》所启动的“巴黎气候进程”的普遍担心。

《巴黎协定》签订之后

  2017波恩气候大会

  2017年11月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3次缔约方大会在德国波恩举行。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为2018年完成《巴黎协定》细则后续谈判奠定基础,标志着气候谈判进入“承上启下”的关键期。

  经过各缔约方多轮紧张谈判,大会通过了名为“斐济实施动力”的公约缔约方会议一号决定,取得三项成果:对《巴黎协定》一系列实施细则的工作方案形成谈判案文,进一步明确和设计了2018年促进性对话的组织方式,以及落实2020年前行动的一系列安排。【详情】

  升温幅度限定下调

  2018年10月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将控制全球升温幅度的天花板由2015年的2℃下调至1.5℃,以降低发生不可逆转的生态、人文、社会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该报告由来自40个国家的91位作者和审稿编辑撰写,参考文献多达6000多篇。报告分析了升温1.5摄氏度与升温2摄氏度的区别,特别是在升温1.5摄氏度和升温2摄氏度的情景之下,对于人类生命与生活、经济发展及全球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温室气体减排路径。报告认为,为实现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到2030年,全球净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需要比2010年的水平减少约45%,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

  报告估计,目前人类活动已经造成的全球升温约为1.0摄氏度,如果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增长,全球升温可能在2030年至2052年之间达到1.5摄氏度。【详情】

评论与反思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刘君言:

  2018年夏天热浪席卷全球,中国各地也先后经历了极端高温天气和暴雨洪涝,西部地区受高温影响发生冰湖溃决灾害。如果我们无法把升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未来气候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只会越来越大。

  【详情】全球升温 冰冻圈面临加速消融威胁 

  世界银行CEO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

  显然,我们是能够改变气候变化进程的最后一代人,但也是承担气候变化结果的第一代人。我们已经看到了气候变化的破坏性影响。我们坚信,做出的行动应该同时兼顾减排和适应。

  【详情】气候大会背景严峻:改变气候变化进程的最后机会

关于"纪念日"

  新闻从来是易碎品,因而记忆往往被笔削。众声喧哗之下,媒体不免疲于奔命。舆情兴勃亡忽,制度推进却付之阙如。动车事故之于发展模式、校车惨剧之于教育体系、郭美美之于慈善事业,双汇蒙牛之于食品安全,均为亡羊补牢之机,然而时过境迁,难免意兴萧疏。
  “纪念日”有感而作,拾掇故事,回访旧闻,以矫“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之失,敬请读者垂注。

最新收录

央行银保监会接管包商银行一周年

央行银保监会接管包商银行一周年

2019年05月24日
养老并轨方案公布一周年

养老并轨方案公布一周年

2015年1月14日
《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一周年

《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一周年

2015年1月7日
令计划落马一周年

令计划落马一周年

2014年12月22日
呼格案平反一周年

呼格案平反一周年

2014年12月15日
沪港通启动一周年

沪港通启动一周年

2014年11月17日
21国签约决定成立亚投行一周年

21国签约决定成立亚投行一周年

2014年8月19日
美国记者被ISIS斩首一周年

美国记者被ISIS斩首一周年

2014年8月19日
周永康被立案调查一周年

周永康被立案调查一周年

2014年7月29日
令政策落马一周年

令政策落马一周年

2014年6月19日
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一周年

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一周年

2014年7月20日
马航客机MH370失联一周年

马航客机MH370失联一周年

2014年3月8日
美国“棱镜门”事件二周年

美国“棱镜门”事件二周年

2013年6月6日
渤海溢油事故四周年

渤海溢油事故四周年

2011年6月4日
吴英案终审改判死缓三周年

吴英案终审改判死缓三周年

2012年5月21日
汶川大地震七周年

汶川大地震七周年

2008年5月12日
波士顿爆炸案两周年

波士顿爆炸案两周年

2014年3月28日
马乐“老鼠仓”案宣判一周年

马乐“老鼠仓”案宣判一周年

2014年3月28日
山东平度征地纵火案一周年

山东平度征地纵火案一周年

2014年3月21日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落马一年后病亡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落马一年后病亡

2014年3月15日
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已一年

联想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已一年

2014年1月30日
陕西富平贩婴案宣判一周年

陕西富平贩婴案宣判一周年

2014年1月14日
总后原副部长谷俊山老家被抄已两年

总后原副部长谷俊山老家被抄已两年

2013年1月12日
74城市发布PM2.5等数据已两年

74城市发布PM2.5等数据已两年

2013年1月1日
湖南衡阳贿选案曝光已一年

湖南衡阳贿选案曝光已一年

2013年12月28日
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落马已一年

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落马已一年

2013年12月20日
金正恩姑父张成泽被处决已一年

金正恩姑父张成泽被处决已一年

2013年12月12日
曼德拉逝世一周年

曼德拉逝世一周年

2013年12月5日
4G牌照发放一周年

4G牌照发放一周年

2013年12月4日
圆通夺命快递事件一周年

圆通夺命快递事件一周年

2013年11月29日
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

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

2011年6月20日
单独二胎政策启动

单独二胎政策启动

2013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