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CEO彭国瑞:粮食安全的最佳途径何在

2012年05月10日 22:38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保证粮食供应要平衡消费者和粮农的利益;透明与竞争是粮食行业国际贸易的前提;实现粮食安全的最佳途径是国际分工合作;适应多元化发展是农业企业立业之本

访谈嘉宾:彭国瑞
Gregory R. Page,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财新网】(记者 岳振)彭国瑞是Gregory R. Page的中文名字,他是美国嘉吉公司(Cargill)现任全球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财新记者对他的专访,是在3月21日上午进行的。清晨7时30分采访开始,大约两小时后,与记者谈话结束,彭国瑞便起身前往中国农业部。

  嘉吉是一个家族企业,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贸易商之一,致力于食品、农产品及其服务供应,对全球谷物市场有巨大影响。上世纪70年代初,嘉吉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运营着47家工厂,拥有7000多名员工。

  跨国粮商在中国遭受一些非议与质疑,如“产业链阴谋”、“转基因阴谋”、“价格控制”等等,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嘉吉等“四大粮商”在中国的业务扩展。它们成功的关键,或许正是彭国瑞所说的“高度透明与公平竞争”,这也是国际合作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像嘉吉这样的家族式企业,历经147年仍屹立不倒的奥秘是什么?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彭国瑞简洁地回应说“少借钱”,即稳健、保守的财务政策。创立以来,嘉吉家族不仅在企业文化上坚守着永续经营理念,而且始终从财务上给予最坚定的支持。嘉吉家族坚持将公司绝大部分的盈利收入留在公司,由经营管理层来决策,用于成长性投资和业务多元化投资,这为嘉吉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保证粮食供应要平衡消费者和粮农的利益

历史上曾遭受粮食短缺及粮食安全困境的国家,政府对农民的需求都格外关注

  财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以家庭农业为主,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对于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子,存在普遍担心。根据嘉吉的经验,有什么办法解决农民与市场的结合问题?

  彭国瑞:如何在控制好CPI的同时,给予农民足够的激励,采用最新的技术、最佳的生产方式,产出足够的粮食,以满足国民需求,这是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我本次中国之行中,这个话题被提到了三四次。如何协调、平衡城市消费者和种植农民两方的利益,保证粮食供应,这是各国政府在农业领域最有趣、最富挑战性的议题。

  我的观察是,像中国、印度等历史上曾经遭受粮食短缺困境、曾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家,政府对农民的需求一般都格外关注,这是由他们过往经验决定的,而在粮食供应长期充足的国家,比如美国,这种平衡就稍有不同了。总之,不同政府,依据该国在粮食方面不同的传统和历史经验,对两方面需求的敏感度各有侧重。

  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巴西、美国、阿根廷等国的粮价都崩溃了,然而,由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使得中国农民未因金融危机而失去对种植的信心,从而保证了国内粮食的平稳供应。我觉得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城市消费者和种植农民之间的平衡策略。

  财新:我们看到一份报道,嘉吉公司承诺将为中国保证粮油供给和稳定价格作出贡献。嘉吉准备如何践行这一承诺?

  彭国瑞:嘉吉始终致力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在河南、新疆、四川、吉林等农作物主产区,我们投资建设节水灌溉公益项目,帮助当地改善生产条件;我们组织农艺专家对农民进行种植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种植效率,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尽我们的努力。

  随着中国国内食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中国政府提出要在立足国内自给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稳定供应。作为在全球66个国家运营的农业、食品企业,嘉吉的优势之一正是拥有贯穿全产业链的、跨品种的、跨全球各区域的市场信息系统。农民的产出在增加,但是,需求增长得更快,而天气、能源等因素也为市场走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我们目前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并定期开展这些信息交流。

  我们还将减少物流成本,增加种植农民和终端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无论大宗商品价格如何波动,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能降低物流成本,种植农民和终端消费者都将会从中受益。

透明与竞争是粮食行业国际贸易的前提

粮食贸易不是少数者的游戏,在自由竞争市场里,价格必然透明

  财新:嘉吉对整个农业及食品供应链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它的这种地位也遭受一些非议,你对此如何评价?

  彭国瑞:我已多次被问到过这个问题。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些事实信息和数据,这可能会对你们的读者有所启发。

  首先,全球生产的食物卡路里,大约85%是在原产国就立即被消耗掉了,这一部分并不会进入全球大宗商品流通环节。只剩下15%的卡路里是在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的,这是嘉吉业务范围所在。我认为,世界上所有行业中,粮食行业因其特殊重要地位,恰恰是最透明的行业。

  一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粮食产品定价过程很透明,尤其在公开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中,不论是巴黎Matif期货市场、大连商品交易所,还是芝加哥期货交易市场,所有报价都是公开的,定价过程一目了然;另一方面,各国政府要求的企业报告制度也确保了粮食行业的透明性,这在世界各国都是很重要的管理程序。

  举例而言,每天我们必须向美国农业部报告我们买了多少牛、价格是多少,等等。如果我们向某国出口某种谷物,事实上所有国家都会要求及时报告这些交易信息,以保证各方的充分知晓权。

  其次,参与全球粮食贸易的公司数量其实是被低估了。举个例子,假设中国中粮集团准备从国际市场招标购进小麦,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讲,他们会收到至少20家公司的报价,这充分体现了该行业竞争之激烈。粮食贸易不是少数者的游戏,在这个市场里,有许许多多参与者,你只需看看竞标系统里的参与者数目就知道了。无论是韩国饲料协会、日本的各大商社,还是中粮、中国台湾地区饲料企业,皆采取竞标方式来采购粮食。嘉吉参与的竞标过程都会遇到诸多竞争对手。简言之,在自由公开市场前提下,价格必然透明。

  在我们所经营的大多数业务中,如果我们涨价1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就会降到零,这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

  如果从供应链的另一端来看,比如说在我的家乡,也就是美国中西部地区,那里的农民想出售农产品时,他们至少会有15个买家可以选择。因此,一方面,当我们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作物时,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在出售作物时,竞争同样激烈。我本人在爱荷华州有座小农场,我卖自己种的玉米时,我可以选择卖给ADM、邦吉或Crop,以及附近的大型奶牛场,当然也包括嘉吉。

实现粮食安全的最佳途径是国际分工合作

农业国际化非常有必要,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食物品质

  财新:在中国国内,尤其是政府机构当中,粮食安全一直是个热点话题。针对中国是否应该用市场方法,如进一步开放粮食贸易等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无数的讨论。作为一家全球企业领导者,你认为是否存在最合理的全球粮食安全模式?有哪些有利于全球粮食安全的例子,或者不太利于全球粮食安全的事例可以分享?对中国政府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努力,嘉吉有何评价?

  彭国瑞:如果你放眼全球,显而易见,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水资源、降雨量,不同的气候,人民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需求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觉得,农业国际化非常有必要,这样我们可以在合适的地方种合适的作物,最大限度地优化食物品质,同时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举一个与嘉吉业务有关的例子。2012年,美国将有可能成为最大的牛肉进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牛肉出口国。消费者是这种国际贸易的最大获益者,因为他们可以选择把产品销往最有购买意愿的地区,以换取更多自身想要的产品,与此同时,通过出口,其他国家的消费者也相应地得到了实惠。

  中国对全球70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带来重大且积极的影响,有一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政府决定让其他适宜大豆生长的地区来种植大豆,而利用本国的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大米、小麦和玉米生产,这一决策对中国和全世界的粮食安全都有积极意义。

  财新:不少人对粮食市场开放所隐藏的不可控性和高风险抱有顾虑。你遍历全球各地,其他国家是否和中国一样存有类似顾虑?有无解决粮食安全的最佳途径?

  彭国瑞:我觉得这在于你对粮食贸易运作机制的看法。有几个简单的例子:遥想中国战国时代,燕国在北方,楚国在南方,当时燕国是否会向楚国购买糖?答案是肯定的。再以日本为例,虽然日本的粮食供给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别国,但是,我并不认为他们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事实也是如此。我也曾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这些话题交谈过,他们也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去年12月,我们曾接待过一个来自沙特阿拉伯的代表团。他们介绍说,沙特曾计划用30年的时间尝试在沙漠里种植小麦。他们的院子里满是灌溉管道。沙特阿拉伯85%的地下水都被用来生产小麦。但是,此番经验告诉他们,因为水最终会枯竭,达不到确保粮食安全的目的。因此,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他们现在考虑的,是与其他国家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需要建立起怎样的战略储备?需要建立何种商业及政治外交关系?

  在考虑长期战略储备方面,我认为中国已经做得非常出色,许多国家正在效仿中国这种严格自律的模式。与此同时,我认为,那种试图仅仅利用自己的水、气候和土壤来完全实现本国粮食自给的做法,有悖于自然法则。什么样的土地决定什么样的作物品种,中国也早有南橘北枳之说。

  那么,确保粮食安全的最佳通径何在?毫无疑问,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相辅相成的因素:第一,正确的农业生产配置,从而确保农作物产出最大化;第二,智慧而有力的外交,从而谋求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

适应多元化发展是农业企业立业之本

宽广的地理布局,多元化的行业延展,都能有效降低企业风险

  财新:今年是中美正式建交33周年,而嘉吉与中国的贸易有40多个年头了,如今在中国拥有众多员工和工厂。40年前,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嘉吉对华贸易也是刚刚起步,而如今,中国也越来越市场化。你是否感受到了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政府的今昔变化?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彭国瑞:40年前,我还是嘉吉一位非常基层的员工,所以我难以对此发表见解。但是,我想说,在以前做贸易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那时大宗采购是中央政府统一决策的。例如,如果有一笔生意要谈,嘉吉会派两个人飞到北京来谈判,这种接触是很小范围的。而现在,中国、拉美和美国的粮食体系之间有成千上万的接触点,这和以前完全不同。现如今,贸易环境始终处于动态之中,贸易方式也是灵活创新的,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拿出新的解决方案。

  从投资角度来说,1985年,我为一项投资来到中国。27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各级政府,从县级、市级、省级政府到中央政府,都非常成熟,他们准备都很充分。1985年时的投资环境存在着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外资对许多中国人来讲,是个新事物,许多政策和项目尚未提出,情况很复杂,投资环境不是很透明。

  与27年前相比,不论是从管理的复杂程度,还是许多政府机构在快速反应方面的表现,我们都可以看见显著的进步。

  中美关系在不断改善与进步,现在的双边贸易更具战略性,显然,随着互信关系的进一步坚实,中美农产品贸易将会更交融更持久。

  财新:中国是农业大国,我们很期盼中国能出现像嘉吉这样的百年农业大企。嘉吉公司是很多中国农业企业的楷模。你对中国的农业企业有何评价和建议?

  彭国瑞:我希望能尽力提供好的建议。很显然,许多中国的农业公司都比嘉吉年轻得多,但是,在短短的发展历程中,他们所创造的规模、他们积累的专业经验,使我觉得这些建成仅25年的中国企业比当年的嘉吉要成熟得多。

  嘉吉147年生存的立业之本,是勤俭节约、重视人才培养,努力探索机遇以适应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我认为,这些都是可资新兴的中国企业借鉴的经验。中国最好的农业和食品企业可以做到这些,或者说,他们其实早已经这样做了。

  财新:嘉吉始终追求成功的全球发展战略,至今在66个国家拥有近14万名左右的员工,在这个意义上说,嘉吉已不仅是一家美国公司,而是一家全球性企业。嘉吉公司是如何在这么多国家贯彻它稳健保守的财务管理方针的?采用这种方针是因为文化原因还是机制原因?

  彭国瑞:我想更多应该是文化的原因。务实稳健的企业文化,已生根于百年嘉吉的发展步伐之中。逻辑上来讲,嘉吉是家族企业,大多数股东的惟一资产就是嘉吉公司本身。

  商业管理包含诸多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始终倡导“企业家精神”,让嘉吉人拥有平台实践想法,从而参与并加入到推动公司进步的行列中,这种来自基层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还能想到的因素,是不要过多地利用金融杠杆。一旦选择进入某项业务,一定要透析、深刻理解该业务,并持续对其投资。嘉吉家族是守业有方的,嘉吉创始人的祖先是苏格兰人,而嘉吉家族秉承了勤俭节约的传统,公司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价值观。

  财新:风险管理对企业经营与长期发展非常关键,能否谈谈你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与看法?

  彭国瑞:最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正在面临的风险。同时,公司内部奉行高透明度文化,也是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看看业界那些由金融、大宗商品交易失误而导致企业崩溃的经典案例,不难发现,危机往往都是个别交易员对其规定权限置若罔闻、擅自决策而造成的,那些公司显然没有足够重视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

  另外要实现业务多元化。宽广的地理布局,多元化的行业延展,都能有效降低公司风险。显然,在一些国家,因其经济崩溃致使我们的业务受到了损失,但是,由于我们的业务领域宽,地理分布广,对公司整体业绩起到了稳定作用。 ■

  (本栏目稿件为财新与腾讯合作推出,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评论
关于精英访谈

  与各个领域的精英人物对话,是把握时代脉搏、追踪市场趋势最为简明扼要的途径。这里的精英,指的是那些具备专业经验、引领行业变革、推动事件发展的决策性人物。他们或在朝,或在野,或在商海领航,或在书斋弄翰。虽然只是一家之论,但其手挥目送,俯仰语默,自有动人心弦之处。

  “精英访谈”是财新网和腾讯网共同开发的一档新闻栏目,由财新记者与商界、政界、学界的佼佼者深入对话,就新闻事件或专业话题作剥笋式解读,敬请垂注。

精彩对话
范剑平: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型
财新记者 李雨谦

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刚刚开始,还不能说已到了“新常态”,不能把减速当作“新常态”;预计2011年到2020年,10年的平均增速会落到7

郁亮:万科在白银时代怎么活
财新记者 李雪娜

遍地黄金时代已一去不再,白银时代竞争更为激烈,个位数的增长速度将成为常态

杨森制药:希望中国药物审批能更有效率
财新记者 薛健聪 实习记者 余翔

希望中国政府可以增加人员和提高专业水平,使药物审查的过程更加有效率

德国大使:中国加强法治越快越好
财新记者 陈沁

加强法治既是经济的基础,也是建立信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