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特色 > 财新周末 > 体坛 > 正文

中超:不可持续的黑马与乱世

□关军/文
2008年09月12日 17:36
中超联赛有点像中国的股市,人心浮躁,规则晦暗,市场化程度低,鲜有人对长期收益抱有信心

    如果说奥运会足球决赛场喊出“谢亚龙下课”过于无厘头,那么在中超联赛看台发出这样的怒吼,绝对是正确的场合。当中国最早的职业化联赛被行政干预和奥运战略撕扯得破败不堪,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而是夹在举国体制与体育市场化之间的一个怪胎。
    现在的职业联赛,很难给全国球迷奉献些什么难忘的回忆。它的作用已退化为:每年为一座城市带去欢乐——何止是普通的欢乐,实在是巨大的惊喜。
    深圳,长春,先后尝到了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激动得泪流满面。下一个幸运城市会是西安吗?
    德国的凯泽斯劳滕队曾在晋级顶级联赛的当年就夺得冠军,多年来一直作为典型黑马而被津津乐道。毕竟,在欧洲联赛里,这样的大冷门近乎奇迹。而在中国的中超联赛里,黑马故事正在成为常态。
    2004年,长期以保级者姿态挣扎的深圳队,在5个月发不出薪水的窘迫下夺冠。有人戏言,贫穷反而成了动力,不夺冠就更甭想拿钱了。这说法并非全无道理,那年的深圳队确有哀兵之勇。而另一方面,主帅朱广沪搞得定人心,搞得定球队的大腕。三军用命,霸业居然一下子就成了。
    2005和2006年,大连实德和山东鲁能显示残存的贵族血统,分别平定了已呈乱世之象的天下。2007年,刚在中超混迹过一年的长春亚泰队强势爆发,一拨比较整齐的年轻阵容渴望证明自己。而看似文弱的主帅高洪波也铁腕治军,严防球员搞“猫腻”。接近于凯泽斯劳滕的黑马神话,于是在其他列强衰落的一年诞生。
    今年的中超赛场过半,结果又让所有预言家跌碎了眼镜——多年来在联赛里碌碌无为的边缘球队陕西中新浐霸,精神面貌脱胎换骨,豪取半程冠军。前几天的《足球之夜》栏目探寻陕西中新浐霸队的蹿红秘诀,提到了主场球迷的狂热,提到了多年相对稳定的人员,似乎今天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每场比赛前,球队都要没收球员的手机,并发给他们一件代用品——一种只能打一次的手机卡,且只能打给自己的亲人。用队长李彦的话说:绝对中国特色。
    确实中国特色,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背后有着中国特色的假球生态圈。这一举措的背后潜台词,是陕西中新队今年一心追求成绩,杜绝杂念。中超联赛现阶段的成功法则,真是简单——团结就是力量。
    在我复述近几年中超联赛的黑马奇迹时,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他们成功的秘诀:那一年,他们把“人”搞定了。你会注意到,黑马的主帅都是本土教练,了解潜规则是成功的必要前提。甚至中国各级国家队也是一样。队员们私下里说,“什么技战术,只要能让大家卖力气,这球就有戏”。
    当然,搞“人”在中国是最难的事情,搞得定一年已算伟大成就。深圳队在夺冠第二年就险些降级,长春亚泰队很快炒掉了功勋教练高洪波,证明了他们的成功是多么不具有可持续性。
    在足球发达强国,联赛里总是有豪门,有传统强队的,凭借不断乍现又凋零的黑马维持虚假热闹,肯定是不靠谱的。
    前些年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也是有过所谓豪门的,大连和上海的球队底蕴充足,加之行政力量的大力推动,曾经睥睨诸侯,渐渐形成了“连沪争霸”的格局。接下来,山东鲁能凭借雄厚的国有资本,也曾不可一世。
    随着连沪两地的行政足球退位,鲁能方面也紧缩银根,中超成了没有“大佬”的江湖。新的上海申花被网络游戏运营商朱骏承包。朱也在玩资本游戏,也想当“大佬”。不过,这位个体老板玩得比国有资本更具随意性,甚至出现了老板亲自报名欲参加国际比赛的笑谈。如此“游戏心态”,新申花终究难成大器。
    在联赛里长线投资?投资人会反问:凭什么?
    它有点像中国的股市,人心浮躁,规则晦暗,市场化程度低,鲜有人对长期收益抱有信心。看上去,无非一个黑马和暴发户的乐园。■
   
作者为《体育画报》主笔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