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特色 > 财新周末 > 体坛 > 正文

天下一家亲

2008年08月19日 16:47 来源于 caijing
都是朋友的朋友,一张小小的门票把我们连到了一起

都是朋友的朋友,一张小小的门票把我们联到了一起

  昨晚朋友Ella打来电话,有两张105公斤男子举重的门票,没有中国选手参赛,问我要不要去。免费的票,不去白不去,于是下班后来到北航候着。
  约好北航东南门遮阳伞下见面。一会人来了,互相握手,微笑,Nice to meet you。我突然明白我考研时背的“六度分割原理”完全没白背,那简直就是真理啊——最多只要通过六个人,你就可以认识地球上任何一个人。比如,俺们这四个人就互相都不认识:Eric是北大研究天文的科研男,美国来的假洋鬼子,原籍台湾,Ella的朋友的男朋友;Juliana是Eric的朋友的朋友,南非来的真洋鬼子,英国某咨询公司的强悍女;郑是北理工的沉默技术男,made in China,Ella的朋友的同学。
总之,,看一场没有中国、没有美国、没有南非的举重比赛。
  入场坐定,比赛时间已经到了。环顾四周,两边看台基本都比较满,唯有正对着看台那两片最好的位置,只有几个人点缀其中,明白新闻里说赛场至少一成座位空座不是妄言。
  看了好一会,发现一个对我来说很新鲜的现象:这10位只有肌肉没有肥肉的猛男,都来自一个区域——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格鲁吉亚。要是苏联不解体,这比赛就是苏联老大哥说了算。把这个新发现告诉旁边的Juliana,她说,也许人家大力士哥哥在西伯利亚那旮旯漫漫寒夜无法消遣,没事就把整个房子都举起来,依靠自身能量取暖,又环保又节能。
  我根本就不懂举重,就是一看热闹的,不过很快发现场内不只我一人如此。观众席里坐着一穿着苔藓绿的澳大利亚人,进进出出,把中国人民生产的啤酒、薯片、爆米花一箱一箱地往里搬。纳闷这里也没有澳国人士参赛,怎么有这么多的人呢?后来一看资料,本次比赛的仲裁委员会主席便是澳国的,难道深谙中文的陆克文把“关系”这个词在澳国做了普及?本言论纯属个人歪歪,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外媒说奥运是中国的大秀场,以前老不相信,觉得友邦人士都是用了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后存心讨好我们的。这一次到现场,有了真切的感受。你看这些异邦青年多么热爱中国啊。他们头上系着红底黄字的头巾,赫然写着“中国加油”。选手出场时,全场一片“加油”声,中文的,大部分是外国人在喊。有个金发碧眼的男孩子,戴着一个毛皮帽子,电视剧里东北农村人常戴的那种,上面有一个红五星,另插一面五星红旗迎着空调风飘扬。他成了super star,引得无数人上前和他合影。
  不知是因为没有中国队的牵绊,还是因为CCTV的导播太煽情,看直播时,总是感觉有点沉重,泪水啦,国歌啦,国家荣耀啦,但现场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举起来了,大家欢呼;没举起来,嘘叹一回。大家都乐呵呵的。
  有个哈萨克斯坦的老兄挺有意思,出场总要学野兽吼几声。举起来了,他就像个摇滚乐手一样,四处挥手。那架势就是说:这边的观众你们好吗?后面的观众你们好吗?嘿,那边的观众,没听到你们的掌声啊!
  这位仁兄虽然最后没拿到奖牌,我觉得组委会应该给他颁一块“最受观众欢迎举重选手”铁牌。
  不专业地解说一下比赛:8月18日,男子105公斤级举重,A组,10名来自前苏联的选手角逐于北航体育馆,看客无数。抓举比赛中,选手们都举起了吓死人的重量,不过20岁的白俄罗斯选手安德烈•阿拉姆诺夫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把抓起了200公斤。同是80后的波兰小伙马尔钦•多莱加,不肯让出他保持的199公斤的世界纪录,一把抓了201公斤——可惜没抓起来。随后是挺举比赛,安德烈•阿拉姆诺夫劲儿够大,举起了236公斤,破了尘封九年之久的世界记录230公斤,其他人就只有争银牌的份儿了。俄罗斯队两名选手德米特里•克洛科夫、德米特里•拉皮科夫,不仅名字的前四个字和后两个字一样,挺举的三次试举成绩也一样:222,226,230。不过克洛科夫抓举中抓了193公斤,比拉皮科夫多3公斤,所以克洛科夫是银牌了。
  在不专业的我看来,最冤的是波兰选手马尔钦•多莱加,抓举中让白俄罗斯那小子破了他的纪录,总成绩与拉皮科夫一样是420公斤,就因为体重比拉皮重了0.07公斤,连铜牌都没得拿。他会不会后悔晚饭应该少吃一块面包?
  走出赛场,处身于各种皮肤颜色的人群中,耳边响着各种语言,突然觉得:奥运会就应该这样,各国人民聚在一起乐呵乐呵,完了。天下一家亲嘛,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在奥运开幕式那天开火已经够让人烦的了,何必把赛场也变成战场?■
(卢朵宝为)
“观奥博客”专栏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