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改革忆事】将证券市场引入中国

2008年03月28日 18:22 来源于 caijing
对于中国改革而言,资本市场的创立突破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它遵循“拿来主义”,借鉴了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起点很高

对于中国改革而言,资本市场的创立突破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它遵循“拿来主义”,借鉴了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起点很高

一群年轻留学生的梦想
  1980年,我到美国读书,先在纽约皇后学院学习政治和国际关系,后来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金融。
  哥大国际金融专业实力强于哈佛,很多大人物都在我们系执教。学习之余,我在《华侨日报》开设了经济专栏,主要写美国如何看待中国。那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由农村转入城市,中国社会正发生剧烈变革。我以留学生和记者的身份关注这场变革,并准备为国家的经济改革做些实事。
  留美期间,我们发起组织了一个中国旅美商学会,简称CBA。当年旅美的中国留学生有三大会:经济学会、科技学会,再就是CBA。CBA里主要是攻读商科的学生。大伙时常聚会,参政议政意识很强,都希望能为祖国做点事情。
  CBA人才济济,包括高西庆、李青原、王巍、刘二飞等活跃分子。CBA在国内青年中也产生了影响,比如,王岐山、周小川、张晓彬、张绍杰、周其仁等,与CBA都有联系。当时,北京还有一个青年经济学会,周小川、马凯、楼继伟、宫著铭都是会员。我们认为经济发展有三个要素市场:劳动力、原材料和资本。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资本奇缺,因此,建立资本市场的任务很紧迫。这些青年学者早就对建立证券交易市场跃跃欲试,探讨时一拍即合。我们称自己是“促进中国证券发展委员会”,能到场的每月小聚一次,热情畅议建立资本市场。
  研究生毕业后,我被纽约股票交易所录用,在经济研究部作分析师。1987年的10月19日,我目睹了纽约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暴跌。
  1988年3月,我和高西庆、王巍执笔,联合李青原、刘二飞、茅桐、王大伟、盛溢,八人合作,写成了《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这是我们为建立中国证券市场提出的设想。
  可是,上世纪80年代,别说股票,连股份制企业都少见,更别提《证券法》了,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都还处于拓荒阶段。我们认为,应当考虑三五年后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并未雨绸缪地建立资本市场,为从内资企业参与,到合资企业参与乃至国际企业参与这一必然过程准备条件。
  当时,高西庆在华尔街上有名的Mudge Rose律师事务所作律师,我在华尔街的纽约股票交易所工作。但是,当老板表扬我工作有成绩时,我感到不是很舒服,我心里在想:我在这里干,到底是为了什么?根据我从小受的教育,我觉得还是应当回去,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做些工作。我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老板,时任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总经济师罗杰·库巴里奇也对我说:“王,回中国去!你的作用将是不可替代的。”
  因为知道事业的艰难,我和高西庆都没拿绿卡,自绝后路。
  1988年6月,我回到中国。刚开始确实很难,要游说体改委、政改办,还有一些大公司,复印、查资料、开会,高西庆都得自己掏腰包。俩人一人一辆自行车,东骑西骑,四处奔波。幸好是在美国认识了张晓彬,他当时是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总经理,他赞助了我们十万元。
  我觉得,人往往是被预期所趋使,开始想难点好,说不定末了事儿就成功了。所以,我俩痛下决心,如果五年以后干不成,他在东边修自行车,我在西边卖包子。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