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特色 > 财新周末 > 人文 > 正文

“马丁事件”始末

□李禹兴/文
2008年03月17日 09:20
批评和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需要宽松的环境——这对马文来说是题外话,对“马丁事件”来说却是题中应有之义

批评和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需要宽松的环境——这对马文来说是题外话,对“马丁事件”来说却是题中应有之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高歌猛进的一段岁月。在当时的时代大潮中,出现过一朵不大不小但留下历史印记的浪花——“马丁事件”。它折射出的方方面面,早已超出了事件本身;其中的经验教训,在今天仍有值得记取的现实意义。
  所谓“马丁事件”,是由《工人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的。
  1985年11月2日,《工人日报》的“社会之声”栏目,发表了一篇题为“当代我国经济学研究的十大转变”的文章,署名马丁(下称马文)。“马丁”的真名是宋龙祥,他是南京大学哲学系青年讲师。编发此文的,是栏目的责任编辑徐景春。“社会之声”是《工人日报》的评论理论,以“求实,求新,适当求高”为办刊宗旨。此前和此后,这个栏目发表了不少颇有新意的针对现实的评论理论文章,引起新闻界、理论界的关注。
  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说明问题,有必要列举一下马文提出的“十大转变”。这就是:(1)从批判经济学转向建设经济学;(2)从对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转向科学分析;(3)从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排斥、否定转向分析借鉴;(4)从生产关系的研究转向生产力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5)从经济关系的一般研究转向经济运行机制的具体研究;(6)从经济的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7)从理论经济学转向应用经济学;(8)从微观经济转向宏观经济、从短期规划转向长期战略的研究;(9)从孤立的单向度的经济学研究转向综合的多学科的社会经济研究;(10)从线形知识结构转向复合型知识结构。马丁的文章全文约8000字。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作者的一篇普通文章,先是由于一家外电的歪曲报道,继而国内一些媒体以讹传讹,公开报道和“内参”报告紧密跟进,惊动中央高层多位领导作出批示,最后由中宣部出面组织理论界、经济界家座谈会,才对该文作出正确评价,澄清误传,还事物以本来面目。整个过程从1985年11月2日马文发表到1986年4月底风波平息,前后历时半年,被称为“马丁事件”。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