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方风雷PE转身

2007年12月08日 00:55 来源于 caijing
主掌境内外两大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方风雷漂亮地开始了从投资银行家到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的转身

   国内投资银行界风云人物方风雷,近来再次成为同行注目的焦点。
  11月底,20亿美元规模的厚朴基金将成立的消息传出,时距在苏州成立首期50亿元人民币的合伙制产业基金——中新高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下称中新基金)不过两月(参见2007年第23期“国产PE又一波”)。
  厚朴基金与方风雷团队直接相关。三年前,方风雷带领其团队与高盛合作实现突破,成立高盛高华证券以及高华证券,一举将高盛带入中国。其时,方风雷团队所凭借的平台,即为他及其伙伴们所拥有的厚朴投资管理公司。
  厚朴基金以国际标准的合伙制模式打造,新加坡淡马锡投资10亿美元,其他投资者(有限合伙人,LP)包括来自北美、中东、日本等方向的资金,方风雷主持的厚朴投资管理公司是基金的普通合伙人(GP)。按国际惯例,GP亦需作部分出资,一般是在1%-3%。 但未能找到方风雷或其团队成员进行确认。
  在内资构成的中新基金管理公司中,方风雷团队与在苏浙一带颇具盛名的林向红团队及苏州创投集团平分股权并共同管理;而在外资构成的厚朴基金中,方风雷团队全权管理。
  以厚朴基金与中新基金两役,方风雷漂亮地开始了从投资银行家到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管理人的转身。

布局内外
  中新基金和厚朴基金分处境内外,体现了两种层次分明、各具职能的布局。“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要同时发展,而管理团队要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一位知名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对记者评论说。
  中新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工商登记以及基金募资目前仍在进行之中;厚朴基金从募资到管理公司筹备业已接近尾声。
  中新基金为国内首只人民币合伙制产业投资基金,于9月底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的筹备批文,总规模为100亿元,首期募集50亿元。苏州创业投资集团(下称苏州创投)旗下的苏州工业园区银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厚朴投资管理公司将共同发起设立中新基金管理公司(各占50%的股份)。
  中新基金和厚朴基金在投资方向上将有明显的定位区隔。作为人民币基金,中新基金侧重于以长三角区域为主的国内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境外的厚朴基金则属侧重于中国企业并购重组领域的收购型基金,既包括对国内大型企业的股权投资,也包括“中国相关投资”,即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寻找投资机会。要配合中国企业对外进行战略性的投资,包括制造业、能源与矿业等。
  由于厚朴在中新基金管理公司中仅占一半的股权,两个基金公司的管理团队并不完全重叠,“还是两套投资决策体系,两个投资管理委员会。”知情人士对记者说。据称,厚朴亦期待借启动中新基金与厚朴基金,建立一套高起点的后台支持系统,为未来的基金复制提供强大的支撑。
  与此相应,厚朴投资管理团队正在组建。据悉,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前任中国及香港业务主席、资深会计师和风险管理专家何潮辉将加盟厚朴。
       何潮辉今年56岁,出身于广州,成长于香港,受教育于美国,20余年前即已成为毕马威合伙人,上世纪80年代初主管中国业务。
       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肖南等一批专业人士亦被延请加入厚朴。肖南曾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执行董事、中金公司人力资源主管等职。 据分析,何潮辉和肖南的加入,体现了厚朴作为私人股权投资业新来者的战略意图。私人股权投资的价值在于找到并解决目标公司的问题,而风险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起到关键的作用。
  此次淡马锡给方风雷的厚朴基金管理公司一次性投资10亿美元,是其近年来在中国最大的单笔投资之一,也是目前可见对私人股权投资基金最大的投资案例。
      分析人士认为,淡马锡能有此举,除对于厚朴团队相知相熟,更重要的是淡马锡在逐步实现自身多元化投资策略。从单纯的项目投资转为基金的投资、到投资管理公司和团队,体现了淡马锡对中国长期承诺投资的体系。相对于欧美投资者来说,淡马锡作为亚洲投资基金,对本土市场有更深入的理解,因而也具有更为立体和长期的市场策略。淡马锡直接间接从事私人股权投资多年,对于厚朴管理团队的后台支持系统,亦可期待有重大贡献。

新挑战
  方风雷是最早跻身国内投资银行业的风云人物之一,相较于多年专注于私人股权投资业的外资管理人,如华平的孙强等,方风雷仍属后来者。
       不同的是,国内的私人股权投资可能最早始于12年前中金公司的直接投资部。
       其时,创建人之一的方风雷即主持中金公司的投资银行和投资业务,并担纲首任投资委员会主席。中金的直接投资团队在五年间主导投资总额达到1.2亿美元,投资的年均收益率超过30%。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禁止证券公司从事风险投资业务的规定,直接投资部及投资业务被迫分拆,吴尚志等人另立门户成立鼎晖投资。
  从2006年以来,方风雷的身影开始在私人股权投资业界活跃。
  这一职业方向的转移,使方风雷与高盛之间的离合备受外界关注。引入高盛三年多来,方风雷的使命基本已经达成。高盛在中国区的业务飞速发展,而随着一级市场重心从香港向上海或深圳转移,高盛中国团队也基本移师内地。
  尽管已经双脚踏入私人股权投资业,方风雷的高盛高华董事长一职并不受影响。今年9月以来,市场传出高盛即将结束与其中方合作伙伴方风雷团队的合作。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在接受的专访时明确说,方风雷会继续担任高盛高华的董事长,高盛将会与方风雷团队“永远合作下去”。“我知道方风雷在筹划其他的发展机会,但他仍会继续在合资公司担任董事长一职——高盛的很多顾问和他们的合作伙伴都有自己独立的业务。”
  高盛显然在此事上采取了开明的策略,不仅不做无谓的干涉,同时也在谋求和方风雷团队更多的合作机会。

行业框架初备
  去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高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修订草案)》。新法案主要增加了有限合伙、有限责任合伙和法人合伙等内容。这些修订,对中国的私人股权投资、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等行业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这一法案已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酝酿年余的中新基金和厚朴基金得以诞生,正是借新《合伙企业法》之东风。
  方风雷在今年6月接受采访时,虽然并未言及其组织PE的计划,却对此法显示出极大的关注。他认为,新《合伙企业法》是私人股权投资政策调整的风向性标志,为这一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法律框架,解决了最核心的管理人的问题。“在中国最缺的就是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的合伙人制度,没有合伙人的股权制度安排,规范化管理落不到实处。而新《合伙企业法》使这一切迎刃而解。”
  经济学家许小年日前表示,“近年来国内大型购并案多为外资PE牵头,优秀的中国公司海外上市前的融资几乎也毫无例外由外资抢得头筹,政府似乎已意识到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需要加快对内开放步伐,以尽快培育本土投资力量。”
  “从银行间接融资到股权和债券的直接融资,是世界各国金融发展的方向。过去我们关注股权的公开市场也就是股票市场比较多,实际上PE等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股市。这些基金不断地寻找和培养质量高、成长性好的公司,成熟一个上市一个。在国企改制上市的工作基本结束之后,上市资源短缺,为保证股市的后续发展就必须借助PE,私人股权投资的兴起恰逢其时。”许小年说。
       “不过PE的原意是Private Equity,现在这么多的政府基金,变成了Public Equity,将来会有很多的问题。”
        许小年不无担忧,“公共资金不宜用做高风险的PE投资,而且PE的市场化操作程度相当高,行政体制下的政府基金能否做好是个很大的问号,国际上没有成功先例。PE应该以Private为主。”
  中国的本土私人股权投资业,尚仍以小规模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或政府控制的产业基金为主。继2006年底渤海基金成立后,今年9月初,总规模为460亿元的四只产业投资基金又获国务院批准,其中包括上海金融基金(200亿元)、广东核电基金和山西能源基金(各100亿元)、四川绵阳高科技产业基金(60亿元);再加上此前苏州工业园区上报的100亿元的中新基金,迄今为止,由官方控制额度和牌照的产业基金领域已经达到760亿元。
  尽管发改委力推由市场主体牵头产业基金,但目前试点的产业基金的推动主体仍为地方政府。渤海产业基金以契约型为主要组织方式,并兼有公司、契约和合伙制的混合特征,投资人因多有政府背景,并不甘于被动投资,对于参与管理有强烈兴趣。这使产业基金充满中国特色。
       外资对中国的投资策略,业已逐渐从生产型投资演进为财务投资者的进入。在中国市场上,真正市场化操作、从事中后期成长阶段企业投资的主力仍是那些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巨头。他们往往募资、退出两头在外,即使投资管理人越来越本土化,但中国投资团队仍很难取得投资决策权及资源调配的权利,更不必说有独立的持续的后台服务体系,很多投资项目退出后,基金和公司的关系也基本结束。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基于本土的中国基金有望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正是厚朴基金未来的优势所在。■ 
         记者于宁对此文亦有贡献
      (全文详见即将于2007年12月10日出版的第200期杂志)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