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嫦娥一号”多重奏

2007年10月26日 18:15 来源于 caijing
中国探月之举究竟会成为一个国际“淘汰赛”还是“接力赛”,意味着不同的道路选择。真正的开放、政治互信以及细节设计同样重要



                  邝飚/作


  2007年10月24日,北京时间晚6时05分,亿万中国人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和数千名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的观众一道,目睹了“嫦娥一号”(CE-1)绕月探测卫星搭载长征三号甲(CZ-3A)运载火箭,在细雨后的天穹腾空而起。
  火箭发射几乎整整24小时之后,25日晚6时左右,“嫦娥一号”完成了首次变轨,将其轨道由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变为近地点约600公里的绕地轨道。
  据悉,首次变轨为远地点变轨,即只提高绕地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而从10月26日至31日,“嫦娥一号”还会进行三次至关重要的近地点变轨,将其远地点逐渐从目前的5万公里左右,提高到从地球向月球的转移轨道。
  在经历了发射首日的星箭分离以及成功进入地球轨道、展开未来提供能量的太阳能帆板之后,“嫦娥一号”将要面临的一系列考验才刚刚开始。
  如果一切顺利,“嫦娥一号”在发射一个礼拜之后,才算完成“预热”,真正踏上奔月之路。
  “这几次变轨,尤其是31日的最后一次变轨,对于整个工程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枪口’没有对准靶子,怎么可能命中目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专家对记者表示。
  之所以选择通过多次变轨,而不是直接飞向月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引力对飞行器进行压缩,从而节约其自身所携带的宝贵燃料。这也是发射深空探测器的“惯例”。一旦燃料耗尽,就意味着这一飞行器的寿命再也难以掌控。
  不过,即使顺利通过这个关口,也远没到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
  在从地球到月球的漫长路途中,工作人员还必须随时调整航向,以保证月球始终处于“靶心”位置。而在接近月球时,还要经过连续三次刹车,才能把“嫦娥一号”真正稳定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轨道上。
  截至10月26日,“嫦娥一号”的整个飞行过程一切正常;但之前累计只有半数的探月成功率,仍然使得人们不敢过分乐观。
  也许,只有等到了11月7日,当“嫦娥一号”真正进入了绕月轨道之后,才能对成败做一个初步的判断。甚至这一时间还要推迟到11月下旬,看届时卫星能否顺利传回第一张月球图像。
  从发射到进入常规工作状态,无论对于工作人员还是公众,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日本于9月14日刚刚在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发射的“月亮女神”绕月探测器为例,一直到10月21日,日本航空宇宙开发机构(JAXA)才宣布其进入了正常的绕月观测状态运行。
  而最终做出判断,也许还要再等上一年多的时间。按照设计,“嫦娥一号”将在轨工作一年;其最终的归宿,很可能要根据其实际运行情况后再作出取舍。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