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特色 > 财新周末 > 信札 > 正文

气候变化: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对话

□茅于轼 李来来
2007年05月14日 17:22
我们有权利去挑战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的确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茅先生:
  谢谢您周到、具体的讨论,对我在这里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就这个项目而言,我从您的讨论中得到这样的结论——项目计划书中的命题基本能站得住脚。下面是我的一些回应和想法,写在您的看法下面了。
  (1)有低碳约束和没有低碳约束下比较,肯定有约束对GDP的增长是不利的(这儿假定低碳不会带来好处)。
  Lailai:低碳经济和GDP究竟在什么具体的方面产生冲突?它的“约束”到底在什么地方?特别是来自宏观方面的约束?因为在微观层面,有不少实例显示了低碳的经济效率和创造就业的成效。再有,即便低碳经济和GDP有冲突,那么这些冲突对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快乐指数有什么样的影响?低碳究竟是否能带来好处?给谁(哪部分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些问题在搞环境的人那里早已有“一家之言”,但因为没有经济学角度的分析,使那些现有的结论,在执行中变得无力与无奈。
  (2)气候变暖对各个国家的后果是不同的。有的影响大,个别不但无害,可能还有好处。所以减少碳的排放是一个基于道德的国际协议。不能从利害得失来想,否则不可能取得协议。
  Lailai:我支持您的这个观点。现在的研究结果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既有结论又强调不确定性和不确切性。如刚刚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提到,气候变化会增加中国北方的降雨量,但随着气温的升高,也会提高蒸发量。所以,是否能改善中国北方缺水的状况,很难说。按照国际社会的研究,海平面的升高,一定会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目前很多“adaptation”的策略是从安全角度出发的。所以,基于道德的国际协议,在目前科学结论不清的情况下肯定是需要的。
  (3)中国不存在粮食危机。只要世界没有粮食危机,中国就也不会有。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可以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如果世界市场被破坏,战争将不可避免。
  Lailai:这个观点是这次“中国国家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看来这也是和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分歧。通过研究,搞清这样的重大分歧和问题,正是这个项目的根本目标。我应该修改这段,把您的这个观点加入,使项目更具备合理性。
  (4)当今的气候变暖问题,说老实话,责任在发达国家。他们过去排的碳太多了。这才有今天的麻烦。现在变暖问题变得严重了,大家都得想办法,穷国也需要减排。从公平来看是不公平的。所以今天发达国家承诺更多的责任是合理的,出钱帮助穷国减排也是对的,而且应该承认过去行为的责任,这才能服人。
  Lailai:我支持您的这个观点。您提的问题,也一直是国际社会的讨论热点,争吵不休,始终没有结果。我想这个项目先不专门设计这个讨论。您说呢?
  (5)减排的技术和专利应该免费给全世界用。专利费应该由联合国等机构支付,就像艾滋病的药那样。
  Lailai:我也同意您的这个观点。但目前“知识产权问题”成为减排技术发展、传播的一个大障碍。欧盟国家和中国的分歧和矛盾也在于此。而一些大的技术公司,包括壳牌,却因为政府的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补贴,很难在此做相应的投资。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如果“定/治罪”的社会成本高于相反,就不“定罪”。换句话说,既然减排如此重要,而在减排问题上,定义、执行“知识产权”和制裁所导致的社会成本如此之高,就应该换个“成本效益比”合适的方式解决。这种社会学的视角不知是否站得住脚。
  (6)我个人的看法是认同气候变暖问题的现实性,但是其经济后果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安全出发,我同意采取措施减排,但是如果减排的成本太高,就需要考虑。可以先减最容易的那部分,然后再减困难的那部分。
  Lailai:哪些是容易部分?哪些是困难部分?这个问题如果还没有系统性的清晰,那么这个项目旨在通过研究解决这个问题。
  (7)从全球问题来看,气候变暖不是最紧迫的。战争与和平、贫困、艾滋病、武器竞赛、军费的无节制、权力欲望的肆无忌惮、民族矛盾的挑拨、霸权主义才是最紧迫的事。每天受罪的人,死去的人,有几个是因为气候变暖造成的?
  Lailai:按照现在国际社会的统计,死于车祸、疾病、饥饿的人数是最多的。而他们与近些年来数量和严重程度都大大增加的突发性气候、自然灾害——干旱、洪涝、飓风、海啸有什么关系?目前的科学研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相关。很多地区的贫困也和环境的退化相关。我插过队的内蒙古有些地方就是这样——沙进人退、老乡们不得不离乡背井。
  最后,我会根据您的问题,修改我的计划书。同时,盼望您更多的指教。谢谢。

来来 上
2007年4月8日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